余恕诚的人物生平

2024-05-16 13:03

1. 余恕诚的人物生平

1939年1月生,籍贯安徽肥西县。1957年由六安师范保送入安徽师范学院(安徽师大前身)中文系(本科)读书。1961年毕业留校任教。1987年7月晋升教授。曾任芜湖市新芜区第四届人民代表、安徽省第六届政协委员、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。现为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、安徽省级重点学科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学科带头人、省属高校重点研究基地安徽师大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主任、安徽省学位委员会委员、省政府参事、安徽省第八届政协常委、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理事、中国李白研究学会常务理事、中国李商隐研究会副会长。1991年被评为“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”,获“人民教师”奖章。1997年获安徽省师德先进个人奖、曾宪梓教育基金会全国高师教师奖二等奖。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(唐宋文学)教学与研究。2014年8月23日安师大著名教授余恕诚去世,享年75岁。

余恕诚的人物生平

2. 余恕诚的学人轶事

一九三九年,余恕诚生于安徽省肥西县一个农家。“改变生活的转机,是一张油印的告示”,余恕诚回忆道,一九五一年,还是十二岁孩童的他,挑着一着六七十斤重稻把子,路过二三十户人家的小镇,无意中看到路旁土墙上新贴了一张油印告示:肥西初等师范学校招生。“免费的,而且有助学金”余恕诚说,那时候家里很穷,虽然免费,但是穷困的家里需要人劳动,作为家庭重要的劳力之一,父母不同意他求学。那时开明的祖父说,小孩要上学就让他上吧。于是,在哥哥的陪同下,经过五个小时的夜路奔波,走到五十里外的县城,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,一举考中。一九五四年,初级师范毕业可以领到三十七块五毛的工资。但是余恕诚毕业时年龄太小,被保送去六安读中师。这个继续深造的机会并没有给家庭带来喜庆,经济困难是主要问题。最后还是祖父发话,余恕诚继续他的求学路。“当时到六安读中师,报道根本没有钱”,余恕诚说,从家到六安一共一百四十五里路,在六安上学的三年里,在余恕诚的记忆里,只乘过两次车。一次是年前,因为大雪无法行走,一次是毕业,拿着派遣费坐车回来的,其余都是步行去学校。他说,一百四十五里的路,十五六岁的少年,每次都是天刚朦朦亮,带上干粮从家出发,走十几个小时的路程,赶到学校后,整个人就如树棍,直愣愣的,躺在床上不能动弹,同学帮忙脱鞋、洗脚。一九五七年,余恕诚在六安中师毕业后,又因为学习成绩优异被保送至芜湖的安徽师范学院(安徽师范大学的前身)。那时候家里依然没有钱,依然穷困。祖父编了十几双草鞋,沿着公路叫卖,算是凑齐了到芜湖的路费。

3. 余恕诚的所获荣誉

1992年获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。1997年获全国高等师范学校曾宪梓教育基金会教师二等奖、安徽省师德先进个人奖。2003年获全国首届“国家级教学名师奖”。专著《李商隐诗歌集解》(合著)获全国首届古籍整理图书三等奖、首届全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。《李商隐文编年校注》(合著)获第五届国家图书奖、全国古籍图书一等奖。《中国文学史》(合著)获第三届国家图书奖。《李商隐诗选》(合著)获安徽省社科二等奖《唐诗风貌》获安徽省社科一等奖。论文《李白与长江》获省社科一等奖、《文学评论》1997-2002年优秀论文奖。论文《论政治对李杜诗歌创作的正面推动作用》获安徽省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。2012年,荣获中国杰出人文社会科学家称号。

余恕诚的所获荣誉

4. 余诚的介绍

余诚 1934年生,龙游人,副编审。1961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。历任宁夏人民广播电台新闻部副主任,浙江省委党校理论研究所副所长、软科学研究所副所长、学报编辑部主任,省妇女问题研究会副会长,省高校学报研究会理事。《浙江乡镇企业概览》编委。

5. 余诚的介绍

余诚(1884—1910年),原名仲勉,亦名淑潢,字简斋,号思父,清光绪九年腊月初五(公元1884年1月2日)生于湖北省麻城县木樨河余家冲,清末民主革命者。

余诚的介绍

6. 余恕诚的学术成果

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两方面:一是与刘学锴先生合作,出版和完成了《李商隐诗歌集解》(中华书局)、《李商隐文编年校注》 (中华书局)、《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·李商隐卷》(中华书局)、《李商隐》(中华书局)、《李商隐诗选》(人民文学出版杜)。其中《李商隐诗歌集解》获全国首届古籍整理三等奖、全国高校首届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、《李商隐诗选》获安徽省社科二等奖。二是唐诗风貌系列研究,独著有《唐诗风貌》和重要论文20余篇。《唐诗风貌》由安徽大学和台湾内文律出版社出版,获安徽省社科一等奖。在李白研究方面有《李白出生于中亚碎叶又一确证》、《政治对李杜诗歌创作的正面推动作用》、《李白与李商隐》、《李白与长江》论文及赏析文章20余篇。其中《政治对李杜诗歌创作的正面推动作用》获安徽省社科二等奖。

7. 余诚的个人经历

1903年中副榜,与吴禄贞交往甚密。1904年参加科学补习所,谋在武汉响应黄兴组织的长沙起义,事泄,赴日本早稻田大学就读。1905年参与筹建中国同盟会,组织《民报》社,1905年冬,任同盟会湖北分会会长,受命回到湖北主持会务。1906年1月5日抵沪,参与创设中国公学,收容归国的留日学生。1月19日回到武汉,同刘静庵合作,以日知会会址为活动基地发展同盟会员,并以文华大学教授、武昌翻译学校校长身份,深入军学界活动发展会员。曾至黄冈、麻城等地倡导改良教育,创建学校。协助日知会举办江汉公学和留东预备学校。同年秋,与刘静庵等谋划响应萍浏醴起义,事泄,潜往上海中国公学。公学中党人对他只身未捕有种种猜测,偷看其日记后,前疑才得以消释。1907年5月因遭通缉,再赴东京,协助同盟会总部工作。1908年返汉继续从事反清革命活动。次年秋,肺病复发并恶化,终因咯血不止于1910年2月5日逝世,时年26岁。

余诚的个人经历

8. 余恕诚的主要科研成果

 《唐诗风貌》(安徽大学出版社,1997年12月版,2000年5月第二版)《李商隐诗歌集解》(与刘学锴教授合著,中华书局,1988年12月版,2004年增订重排第二版;台湾洪叶文化有限公司,1992年版)《李商隐文编年校注》(与刘学锴教授合著,中华书局,2001年版)《李商隐》(与刘学锴教授合著,中华书局,1980年11月版)《李商隐诗选》(与刘学锴教授合著,人民文学出版社,1978年8月第一版,1986年11月修订再版,至2002年重印6次)《李商隐研究资料汇编》(与刘学锴教授合著,中华书局,2001年版)《王安石文选译》(与刘学锴教授合著,人民文学出版社,1998年版)《杜甫诗选读》(活页文选,上、下两辑,中华书局,1999年8月~12月版) 《历代名人传记选》(与叶孟明、张先觉合著)(黄山书社,1985年版)《增订注释全唐诗·第三卷》(与刘学锴、陶敏共同主编)(文化艺术出版社,2001年版)《唐诗风貌及其文化底蕴》(台湾文津出版社,1999年8月版)《中国文学史》(合著,袁行霈主编,高等教育出版社,1998年版)《唐宋词概论》(与丁放合著,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)《唐代文学论著集成(第一卷)》(与叶帮义合著,三秦出版社2004年版)《诗情画意的安徽》(与周啸天、丁放合著)(安徽大学出版社,2005年版)《20世纪中国诗学研究》(主编)(福建人民出版社,2005年版)《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》(主编 中学教材)(人民文学出版社,2005年版)《唐诗风貌》(中华书局,2010年4月版)《唐诗与其他文体之关系》(与吴怀东合著)(中华书局,2012年1月版) 《李白与长江》(《文学评论》,2002年第1期)《赋对李商隐诗歌创作的影响》(《文学遗产》,2004年5期)《唐诗所表现的生活理想与精神风貌》(《文学遗产》,1982年2期)《战士之歌与军幕文士之歌》(《文学遗产》,1985年1期)《杜甫在肃代之际的政治心理变化》(《文学遗产》,1992年4期)《韩白诗风差异与中唐进士阶层思想作风分野》(《文学遗产》,1993年5期)《初唐诗坛的建设与期待》(《文学遗产》,1996年5期)《李商隐诗歌的多义性及其对心灵世界的开拓》(《文学遗产》,1997年2期)《强韵考论》(与张柏青合作)(《国学研究》,2000年7期)《樊南文集旧笺补正》(与刘学锴教授合著)(《中国古籍研究》,1996年11月,创刊号)《论唐代叙情长篇》(《文史哲》,1991年4期)《论政治对李杜诗歌创作的正面推动作用》(《江淮论坛》,1995年3期)《从阮旨遥深到玉溪要眇》(《文学遗产》,2002年第1期)《樊南文与玉溪诗》(《文学遗产》,2003年第4期)《“诗家三李”说考论》(《文艺研究》,2003第4期)《李商隐开成末南游江乡说再辨正》(与刘学锴教授合著,《文学遗产》,1980年第3期)《古代散文欣赏的三个角度》(《文史知识》,2005年第7期)《“一代有一代之文学”与文体之间的交流互动》(《光明日报》,文学遗产专栏)2005年5月27日《20世纪李杜研究及其差异》(《文学遗产》,2006年2期)《追求“知音”的教学境界》(《中国高等教育》,2004年19期)《中国诗学研究》(《中国高等教育》,2004年10期)

最新文章
热门文章
推荐阅读